述 拜神的意義  ─  鬼神徵驗第二十七章


 

                                                                                                                      郭立詳   102.06.16.

       第二十七章   鬼神徵驗章(經文)

呂祖云:在昔鳩摩羅什。將入滅時。對佛誓曰。我所翻譯論。悉遵梵本。如有一字不契佛心。舌即燬壞。所以闍維(註一)之際。萬目共擊。全身俱燬。獨舌不壞。如紅蓮華。至今所譯經論。鬼神欽仰。仙宮海嶠。天龍擁衛。香華供養。豈屬誣妄之談。。怪異之論。為不經之書乎。世之儒者。習聞淺陋。識見無多。生長一隅。罔明三教。同源之理。情竇甫開。溺於愛慾。婚嫁未畢。景薄桑榆(註二)。不識一身之四大皆空。焉知觸目之有情盡幻。而乃迷真逐妄。輕肆譏談。訶斥仙經。慢侮佛典。指福善禍淫之道。為無可憑。訕生死輪迴之說。為不足信。究之自性不明。理解罔透。問其貫徹性命。則昧昧然也。考其敦篤倫常。則泛泛然也。處屋漏而多慚。對衾影而滋愧。尚何敢以鬼神為虛誕。視佛仙為荒渺乎。季路問事鬼神。至聖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答之。正所以切實啓發。不聞有不信鬼神之說也。又至聖有曰。死生亦大矣。蓋生死之理。雖聖賢弗免。易曰。原始返終。是故知生死之道。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精氣者。神來而生。游魂者。魄降而死。知其情狀。則輪迴之理明矣。張子厚曰。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生死之名。從肉軀而得。非謂心性。有生有死。蓋身有敗壞。性無敗讓。譬如草木。枝葉雖枯。其根在地。至春復萌。凡人修福。而生人天。造業而墮惡道。亦猶是也。若謂生死之理。屬於斷滅。如金縢之書。載周公以身代王之事。有曰。予仁若考多材多藝。能事鬼神。則周公所祝告於三王者。不幾與世儒斷滅之論相背謬乎。論周公代王而死。則形亦朽敗。神亦飄散。雖多材多藝。尚何能事鬼神。且鬼神亦已散滅。又何能得為周公所事乎。夫祭祀之禮。先聖所重。若謂鬼神無憑。所云。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者。不為迂乎。即謂祭祀。乃子孫承接祖宗之氣。以氣合氣。所以感格。則如天子祭祀嶽瀆山川。既非其子孫。何以能感格乎。子輿氏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將謂舜禹是百神之子孫乎。故鬼神之道。雖渺而難知。而生死之理。則明而易見。其感應之機。捷於桴鼓(註三)。輪迴之報。運轉如車。至神速也。設無善惡報應。鬼獄輪迴。則造物何以處復聖。上帝何獨私魏武乎。玉於真誥一書。後人偽撰。不足信也。假如福善禍淫。漫無可據。則修身勵行。兢業一生者。反不如躭慾嗜利。造作惡孽之人。僥倖苟免。為得計也。世風日下。人心日漓。眼前惡報昭彰。猶然愍不畏死。而況於身後。地獄苦趣。焉知信受。毋惑乎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虛生浪死。日在輪迴中。而不自知也。世人機巧用事。以為幽隱之際。舉心動念。鬼神未必即知。豈知法界自心。原非二物。自心一動。雖十方三界。亦能盡知。是以中庸首。以戒懼慎獨之功。訓迪學者。良以鬼神雖渺不可見。杳不可聞。而吾人自心中之鬼神。弗可欺也。爾諸在會弟子。各宜惕勵自修。勿以生死輪迴為虛誕。勿以鬼神報應為荒渺。則戒懼之心生。而善因漸結。惡業漸消。明德以薦馨香。神其享之矣。

 

註解

    一、闍維:梵語譯焚燒、火化。

    二、景薄桑榆:指歲月匆匆,年華易老,不知守攝虛耗成空,暮年將至,年老身衰。

    三、桴鼓:桴指鼓槌,乃是指緊細配合之意。

 

       神者鬼者,乃在說明皆由人滅後所處之精神狀態。張子厚所言「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因此  呂祖言其鬼神的存在,其實與人是同時存在的。道教曰:「有派任者曰神。」今天我們就以一個正確的說法,來闡述人未來想要達到的境界,那就是神界。在天、地、人的時間和空間裡已生成的一切,就存在著生滅之循環,而我們人是萬物之靈,所俱備的條件是完全俱足的,因此為了讓我們更上一層超凡入聖,惟有去了解神性,進而透過修行使自身能遵循神的教化而止於至善。因此拜神的目的在此。敬神的目的在尋求解脫、救拔、消災、解厄,而今天參同妙經的標題就是太上勅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豈不是已說明此本經典所說的就是人一生所欲追求的目的!如有同感,請大家一同來深入了解!

       不多贅言,由參同妙經第二十七章經文中直接指明神與人之間存在的信仰和心態,也述明了二件事:

第一、神也是由人修煉証道的,因此人對人的心態,人對神的心態。對神來講,豈有不知的道理。

第二、同樣是曾經在人世間做人,曾經歷人生的苦難貪、瞋、痴名利慾望的洗禮,為什麼我們依然在紅

         塵中打滾,而神佛。却能離開此苦海呢?難道我們做錯了什麼嗎?還是我們忘記了什麼?

       其實同樣在世為人,我們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人秉天地所賦予的身與心,佛曰「佛性俱足」,道曰「全真不二」,儒曰「人性本善」。因此可以知道身為一個正常的人,所有的裝備樣樣俱全,不論心裡或身理。也就如莊子(南華帝君)齊物論所說的,論說人之生的源頭,皆是一樣的。在於生命體本身所俱有的特性,也因物種之本能有不同的表徵,譬如鳥類有翅膀用來飛行 ~ 雖也有些鳥類不一定能飛;而魚類因居於水中,所以大部分呼吸器官與其他陸地生物不同,其運動的方式我們叫「游」,而人運動方式稱為「走」,雖其器官不同,職司的移動功能却相同。即然人與人之間差別不大所擁有的基本條件均有,為什麼到最後却有天堂和地獄之別?仔細想了一下,我們會發現其原因在人生命旅途中所發生的過程;而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也不一樣。因此我們知道要成仙成佛或者下地獄,決定權在我們自己。在人生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千辛萬苦,不如意十之八九,或許人的耐性無限,又或許人的習性也萬千。在交雜中有著不同的結果,至於是對是錯很難論述和決斷,因此不到最後無法判定我們的人生,即常言所說「蓋棺論定」。

       人活在水深火熱的火宅中,不知如何出離,甚至樂此不疲。而神佛曾經亦深陷其中,深以為痛,故憂心苦痛的眾生,所以倒駕慈航。猶如法華經所論「三車出宅」之論說,乃是利用權智以利導之,使眾生出火宅中而重獲新生,但人却在其中追求其利益而無意於出離火宅。就如同人常到廟宇去拜拜,祈求神明感應消災、解厄、賜福。如果神明有感應就萬分感謝,當無解時也會想盡辦法求神明,而不知自己檢討,甚至一切都要賴神明,所得的結果不如意時還要神明做主。常見的例子,譬如一位信眾在買房的時候請求神明代為查明,聖杯指示結果,神明告知可以買會賺錢。結果没幾年因為景氣不佳,那位信眾又到神明前來請示神明,她想要賣房不知可不可以?結果神明告知可以!但是信眾却說「當初神明不是告知可以買會賺錢?今天要賣的房價比以前買的時候少了兩成!」此事說明了她雖然信神明,却把神明當作工具預測未來,如同法華經所述,人雖信了神明離開了火宅,却追求佛當初答應的利益,而不去思量自己自身的現況。又例如有一位年青人很急來到大殿裡,大聲怒斥神明「神明不守信用。」細問之下,原來這位年青人當初感情問題來求助神,希望得到神明的幫忙,神明告訴他「如果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他的女朋友就不會跑掉。」結果他痛哭說「他已經改掉壞習慣,可是他女朋友也跑掉了!」經過疏導他才很沮喪的走掉。唉!真是不盡人意,希望那位青年能了解神的用心,一切事在人為,因為他能改掉不良的習慣,說不定下一位女友會更好,因為他的條件更好了!更有人準備豐盛的三牲四果和各式糕餅食物拜祭神明,說道「神啊!承蒙您的照顧,今年能賺到錢平安無事,祈求神明保佑明年能更好一點,更希望年年都能更好,如果神明能首肯,信士一定準備更多更豐富的食物和三牲酒禮來答謝神明。」唉!那位信士真是貪得無厭。更有一位大善人,一生行善後來命終後到閻羅殿報到,結果閻羅王親自下階來迎接說道「這位大善人,您一生行善真不知如何安置您,您是否有任何願望,或者下輩子您希望出生在那種家庭,我們儘量安排。」那位大善人想了想,說道「我希望出生的家庭,父親當朝宰相,家中富有良田萬頃,母親慈祥,自己才智聰穎,後來狀元及第官場如意,位列三公,妻子賢淑,兒女孝順德智兼備,家產盈積倉庫堆金積銀無數等」,閻羅王馬上制止說道「等一下,如果天下有如此美缺我自己就去了,閻王讓您來做!」唉!真是人心不足。其實這也証明了一點,為什麼這位大善人還要輪迴,乃是因為自己不知滿足,所以不能超凡脫離苦海成神。以上種種只是幾小段人生所發生不同插曲。人生有許多不同的需求,能與不能都是自己的選擇。如果說在人生所歷經的過程都已經決定了,那麼人如何自處呢?其實幾千年來聖賢有留下一些做人的準則,譬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忠孝節義等行為標準。這些都是先人留下來的。我們在人道上如何去改變和修正,才能止於至善,這些才是神佛倒駕慈航度世的真正目的,人生遭遇是考驗所策劃的結果。

       我們雖然没有談到拜神的意義,却從神明回到人間救度世人,感召世人,無非是要人能回歸本然的自性離開苦海。在器世界的芸芸眾生,來到紅塵中修行其所須經歷九魔十難的過程。這些在修行的階段都存在著淨化的考驗,下一篇我們會談到。其實只要能幫眾生的一切,我想生命的本質並不是毀掉生命或懲罰生命,更是要救拔生命,而神明因為了悟所以才會再回到人間重新再加入這個救贖的工程。這才是道創造生命的價值,也是我們要去體悟的,因為惟有如此去淨化和修正自己才能止於至善,讓神佛回到這裡來渡化我們變成一件神聖的工作,而我們拜神才真正的有意義,而不是淪為一群「眾生」,呂祖有言「世人奉吾真,何若行吾行?既行吾行,又行吾法,不必見吾,自成大道。」所言何意,雲深不知處,靜待分曉

  

 
 

 

回首頁